笔者认为,至少从初中开始到本科(考研)结束的10年,是的。研究生(MPhil)及往上阶段属于科研体系,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中。
“异化”本是哲学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观点: - 之一:应试教育扼杀了知识的本源性 - 之二:评价体系桎梏了成长的多元性 - 之三:优绩主义侵蚀了教育的“内生力”
之一:应试教育扼杀了知识的本源性
应试教育扼杀了知识的本源性,使教育偏离了应有的轨道。知识的本源性在于激发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其价值在于培养好奇心、批判思维并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应试教育却将知识扭曲为获取分数的工具。
应试教育导致知识体系碎片化。以考试大纲为导向的模式,把完整的知识体系肢解成孤立的考点。例如语文学习,本应深入探究有机的文化经典和文学思想,领略汉语之美,可如今却被简化为标准化的阅读理解套路和固定的文言翻译模式。像古诗词赏析试题,往往设定固定的答题框架,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填充诸如“意象”“意境”“情感表达”等内容,而难以真正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诗词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碎片化学习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将学习视为机械记忆,丧失了内在动力。
学习目标在应试教育下趋于单一化。分数成为学习的唯一追求,而非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以数学为例,数学本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逻辑思维,可学生面对的多是大量公式化试题。即使某些难题看似有巧妙解法,实则只要陷入题海战术,就只是“见过”与“没见过”方法的区别,而缺失了对数学思维深度的挖掘。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学习,使学生忽略思考过程,导致其在社会中缺乏批判性思考与实际应用能力。
教育主体在应试教育中发生异化。教师被迫成为知识的“传声筒”,教学沦为题型讲解与解题训练的循环。部分教师以“命中考点”衡量教学水平,师生均失去了共同探索知识的乐趣。
此外,家庭在社会压力下也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者,只看重分数,忽视知识的社会与文化价值。在家庭中,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考试成绩对应的名次,而不会引导孩子去理解历史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发展脉络,以及文学作品中所折射出的社会百态与人性光辉,致使教育过程缺失了对知识深层次内涵的挖掘与感悟。
知识的社会功能在应试教育中逐渐遗失。学生被训练成考试能手,却难以将知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学了力学原理,却不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建筑结构与机械运动;背了历史事件,却不能结合历史规律与教训来思考当今社会。应试教育把教育变成了知识的批量复制,窄化了学生发展空间,削弱了社会创新活力。
把具有高远丰富内涵的教育弱化为堆积知识,把受教育者变成知道分子,这实在是对教育的怠慢甚至是亵渎。探索新知是首要任务,但不是终点,而应该从求知的过程升华对自身的认识,理解知识的价值,因掌握知识、了解世界的秩序和上帝的秘密而满足自信,享受事物因果逻辑链和谐统一的美感……进而使自身灵魂中的种种要素重新联结,这才是教育本来的规定。
然而,应试教育的现状却与这一理想的教育规定背道而驰,亟待社会各方深刻反思并积极寻求变革,以重塑契合知识本质与人性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回归其本源性,而不是被应试的枷锁所束缚,成为只会应试的“知识容器”。
之二:评价体系桎梏了成长的多元性
当今教育,标准化评价体系以单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每个阶段的学生打上分数的烙印。于是,丰富多元的知识体系就坍缩为可量化的指标,使得艺术的创造力、实操的践行力、情感的感知力等在功利的浪潮中被遗忘。
这是一个一直广受诟病的缺陷。接下来,笔者尝试从两个较少讨论的角度切入讨论:早恋和性教育。
先说说“早恋”。爱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恋爱是一种爱的自我教育,为有条件的学生提供了从理论跨越到实践的机会。若加以正确引导,青涩恋爱是美好爱情的最初模样。在一段恋爱中,学生学着如何关心他人、理解情绪、表达需求,掌握社交技能,感受亲密关系,进而在暧昧和冲突中实现自我成长。
恋爱本就没有早晚之分,然当下的教育强行把中学的恋爱定义为“过早”,动辄禁止,无非是担心早恋会影响学习成绩,想要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都禁锢在“成绩”这个单一维度上。教育的异化可见一斑。学校和家长顽固地压抑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实际不过是为了维护单一评价体系的权威性,鲸吞“爱的教育”领地,桎梏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聊聊性教育。根据宁波大学王锐、吴黛舒《2009-2018年中小学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综述,“(中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男生和女生性器官的比例均不足1/3,而对于月经和遗精生理现象的了解则更少”,“学生拥有的性健康知识少,但对婚前性行为却持宽容态度(笔者注:这此处直接引用了原文较委婉的说法)”。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较发达地区,“谈性色变”的思想已基本灭绝,可为什么性教育依旧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在以学业成绩和升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下,性教育因其无法直观体现为学习成果、无法直接助力升学,而被学校和家长边缘化。
这种情况危害极大。一方面,学生缺失性生理知识,对青春期生理变化困惑、对性传播疾病和安全性行为无知,增加误解生理结构、感染疾病和意外怀孕风险。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对自己身体变化(第一第二性征)的焦虑、对性冲动的罪恶感、自卑,以及遭遇性侵犯不知应对、不敢求助而积累心理创伤。另一方面,学生的健康性价值观和态度的形成受阻,学生易受不良观念影响,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尊重意识、物化异性,也缺乏对性同意的理解。
当然,恋爱与性教育只是评价体系单一化所致问题的两个显而易见的切口,其他维度的忽视也同样存在。无论是学生在情感能力上的成长、艺术表达上的自由,还是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实践能力,这些在评价体系中无从量化的方面,都因“不具备分数价值”而被忽略和边缘化。结果是,学生成了追逐分数的“考生”,却在真正复杂、多维度的现实世界中显得稚嫩而无措。
评价体系本应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和推动全面发展的工具,却在“扁平化”和“单维度”的运作下扭曲了教育的初衷。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不仅削弱了教育的公平性,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构成了深远的伤害。唯有以更为开放和多元的方式重新定义教育评价标准,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滋养和解放每一颗个体灵魂的职责。
之三:优绩主义侵蚀了人格的“内生力”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育”时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中可见,“教”强调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育”则着眼于对道德与人格的培养。而英文单词“education”更从本质上点明了教育的使命——其词根“duc”意为“引导、引领”,教育的本义就是“引导求知,进而引领灵魂向上”。因此,教育应当专注于灵魂、内心与精神层面的引领,引导由内而外的“内生”过程,最终实现自我觉醒与心灵的丰盈。
可现实中,优绩主义的盛行让教育背离了这一初心,专注于外在功利的追逐。一切学习行为被量化、排名,成就被勾勒为名次、锦标、表彰和点赞……这种体制不仅侵占了反身自观的时间与空间,还模糊了教育内涵的边界。我们迷信“胜者为王”,热衷追求“惊涛拍岸”的表面热烈,却忽略了“生活常青”的平静深远;教育变得浮躁喧闹,学生逐渐失去安顿内心、发现自我的机会。于是,生命那外表华丽的琉璃制品,虽光彩夺目,却极易破碎,不堪一击。
优绩主义的功利性框架忽视了教育内在的规律,也背离了人成长的自然法则。教育的使命,不该只是工具化的谋生技能,更应是在平等与尊重中,引导人格与人格的交融,帮助学生通过探索差异而获得对生命深层意义的理解。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敬畏本真。在沉静而踏实的过程里,人们的灵魂才能真正与知识共振,个人的内在力量才得以觉醒。这种内生力,不仅能让学生用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还能赋予他们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进而焕发出自由而真实的生命能量。
此外,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在于帮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充实而有深度的思想感知他人的存在、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多样性。在这种多维度探索中,教育不仅拓展了人的思想,也深化了人的同理心,使人能够在差异和矛盾中尊重与包容他者,而非被固有的偏见所桎梏。真正接受教育的人,应该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加顽固”。
由此出发,我们应重新理解“优绩主义”盛行下的教育为何造成精神内耗。成功的意义不在于名次的高低或外界的称颂,而在于人能否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到成长的喜悦,找回生命内在的节奏,并在精神的觉醒中,获得超越功利的力量。教育最终应该走向温暖与从容,成为帮助个体追求幸福与圆满的旅程,而非只是为胜利编织外在的光环。
以成长的自然规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用情感去激发灵魂,用思想去照亮未来,用全身心的投入去充实生活。教育应当指向成长、多元、本真、灵魂。
最后,我想以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毛杰同志的演讲(节选)来结束本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学,我们的教育众口难调
……
希望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要回归人之为人的教育,一定要以教育内在的规律去办学,一定要以人成长的规律去育人。
教育应当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蕴泽。
……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
每个人都是人才,不要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哪一天学校把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当做人才培养的时候,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所以说,如果人们接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意他们想法的(学生),这才是教育带给我们的新世界,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无限可能。
毛厅长大义。
相关链接
- 笔者此前撰文:《24/67656:教育的“饥饿游戏”,奖学金的竞技场与精英主义的血色荣耀》。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中国初级中学性教育实施状况》下载:
https://china.unfpa.org/sites/default/files/pub-pdf/Implementation%20of%20CSE%20in%20middle%20schools%20report_final_chn.pdf
- 文中部分表述援引自《守创元文化 办好真教育》。
- 正文未标明出处的图片:
https://unsplash.com/photos/pathway-between-trees-74TufExdP3Y
https://unsplash.com/photos/silhouette-of-persons-hands-forming-heart-2PODhmrvLik
https://unsplash.com/photos/the-sun-is-setting-behind-a-tree-in-a-field-boe7FnXg_YQ
https://www.verywellmind.com/be-more-open-minded-4690673
https://unsplash.com/photos/silhouette-of-people-standing-on-hill-pYWuOMhtc6k
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