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不是一部完美的“乡土中国”小说
对于在城市长大的我来说,“乡土中国”类作品是我更青睐的类型,这是属于汉语文学独特的一部分。但也许是因为这是一本网络小说而非经典文学的缘故,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硬伤。
语言上,对景色、食材的描写颇具“乡土中国”的气息,但部分故作幽默的对话,确实让小说人物OOC,给人以很强的割裂感。(比如,上过学、去过新加坡的程霜在被问位置时,竟说出“房子在月亮左边”这种话)
情节上,很多场景都比较接地气,比如田野上打麻将,还有外婆开拖拉机等等。但部分情节确实太过牵强。八十多岁老太连开几百公里拖拉机拉走一个健壮青年和几十斤行李。职场部分更像小孩子过家家:试用期可以随便延长;业绩垫底可以理解,但三个月零业绩、之后突然签下一千零一份保单太不现实。
主旨上,小说虽然涉及到乡土中国的人间温情,但是对“爱与成长”话题的挖掘并不深,只是浮于表面。这一点会在后文详细展开。
总的来说,小说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相对于沈从文、余华、刘震云、村上春树(日本)等大咖的作品来说,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仍然存在一段望尘莫及的距离。
2/ 云边镇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这不是小说的主题,但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出发,云边镇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确实体现了不少问题。毛婷婷被哥哥家暴的事件,呼吁更健全的妇女儿童保护制度。王勇讨债无门,体现了法治体制完善建设的重要性。山上挂灯笼的争论,与春节烟花一样,引发人们对民风民俗与消防安全之间的冲突的思考。球球的基本受教育权未能得到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应引起关注。王勇银行一案,更是对基层民警应急能力和培训制度的一种拷问。
不过,当我们习惯于宏大叙事的同时,更不应忽略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和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
3/ 世界的本质是荒诞
这是一个没有主宰的世界,一个没有规律的世界,一个不合逻辑的世界,一个不合情理的世界。人类无法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不可知性无处不在折射人的存在处境的荒谬性。
高中时的刘十三,壮志凌云,挑灯夜读,一心考取清华北大。但事与愿违,没能去到妈妈口中的“大城市”,却阴差阳错地被京口科技大学录取。
大学的刘十三,直到去到南京、见到牡丹的“男朋友”之后,才终于恍然大悟——自己谈了多年的女朋友、在许多个清晨等候的女朋友、摸他头说“别哭”的女朋友,居然脚踏两条船,而且已经出轨了两年之久。所有付出过的感情和真心,全都付诸东流。
工作的刘十三在保险公司摸爬滚打,不仅落了个“销量为零”的笑话,更是被昔日的“情敌”上司讥讽奚落。鬼使神差,荒诞的命运再一次给刘十三开了个玩笑。
秦小贞是一个天生丽质的大学生,毕业后在镇里银行工作的她,原本前途无量,但也没能逃脱命运横生的枝节。她在一天正常上班时,被精神病人王勇砍伤了脸。命是保住了,但从此毁了容。命运的轨迹也从此南辕北辙。
至于王勇,则似乎是命运荒诞性的最佳诠释者。年轻的他还算富裕,却因为屡次借别人钱又因心软而收不回,慢慢变得穷困潦倒、精神失常,公众场合发病并被警察一枪毙命,留下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心地善良的他没有得到上天应有的眷顾和保护,反而遭受无尽的折磨和苦痛。
小说结尾,甚至连王莺莺和程霜也没能抵抗死亡的宿命。在命运(或者说更宏大的力量)面前,主角光环不值一提。他们的挣扎,竟也是这般苍白无力。
『 我们爱或不爱,都不能阻止一些事情的发生、一些人的离去。』世界确是不可捉摸,人生充满太多出乎意料。许多结果出乎意料,却也能自圆其说。人在这一切面前别无选择,只能去适应它,接受它。这种人物存在的荒谬性,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无常”吧。
与其它一些作品(比如《活着》《白日焰火》《一句顶一万句》等)不同,小说并不强调主人公被命运随意摆布捉弄的、如影随形的惶惑感和无力感,这是小说深度不足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作者在这种荒诞命运的框架下,却又书写了一篇穿越时空的爱的华章。
4/ 爱是生活的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啤酒是王莺莺的杜康,爱则是命运的杜康、生活的杜康。爱是人们心中的寓言和神话。有爱不迷茫,有爱不孤单。
『算了,王莺莺长命百岁』是刘十三和王莺莺的爱。相依为命的两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无条件地爱着对方。刘十三从小就想着给王莺莺赚钱;王莺莺一直护着孙子,甚至在知道自己只有半年时间时,拼着老命千里驱驰拖拉机把孙子拖回小镇。
『要是我能活下去,就做你女朋友』是刘十三和程霜的爱。他们的交集只有3次,却都是双向奔赴。统计小镇保险购买力,给开赌场的牛大田卖保险,风雪天爬山……“他朝若是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两人的关系是爱情最初的模样。
『你这样子,真酷』是牛大田与秦小贞的爱。牛大田为了爱情关闭赌场,为了爱情去复习考大学。秦小贞无辜受伤破相,牛大田依旧心意丝毫不改。这种超越学历、长相、职业等外在因素的选择,为读者演绎了情投意合的美好。
爱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美好的部分,是世间不变的基石。但爱的背后,更为本质的,则是成长。
5/ 成长是各自的朝圣路
如果说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那么,如何理解爱、感受爱、表达爱,则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事实上,没有人能够代替另一个人完成其自身的成长。成长是各自的朝圣路,每个人有每个人无法逃避的挑战,每个人都不得不在自己的人生岔路口做出选择。
王莺莺选择了坚韧和包容,刘十三选择了善良和执着,程霜选择了热烈和活力,球球选择了自强和隐忍。
与很多人的理解不同,我并不认为是爱让这些人做出了他们的选择、支撑着他们在生活的路上继续前行,相反,我认为,是他们完成了自己内心的建设,具备了体验爱的能力,然后才能把他人的爱视作成长的催化剂,让他们在各自的路上继续披荆斩棘,并选择将真诚、温暖、纯朴、美好融入自己的生命里。但这些终究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成长的路,终归还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
与《挪威的森林》不同,小说中所有人都恰如其分地给予了、或是接受了其他人的爱。可是,世界并不是二极管,在爱与不爱之间还存在着很长一段矛盾的灰色地带,这需要主人公逐渐消化、理解、接纳。这是成长的一部分。但小说并没有展现人物自身当局者迷、对“荒诞”和“爱”抽丝剥茧的心路历程,这种缺失直接导致了小说在深度上的不足。好在,这并不影响小说对“成长”课题的探讨。
“没有灯塔就自燃成星夜,无人掷臂就孤绝地升起狼烟,去见荆棘炙烈于野火燎过的荒原。”我们终将在不知道多少个漫漫长夜之后惊觉,有人在默默陪你仰望星空,有人在远方同你并肩作战,荒野也会变成繁花似锦的乐园。
刘十三需要自己想清楚,牡丹和程霜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程霜也一定在独处的时候,花了时间搞明白,疾病和出逃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王莺莺需要说服自己接受女儿的不告而别和孙子的平庸普通;毛婷婷想必也少不了“远嫁广州”和“脱离苦海”的矛盾思绪……
成长一定是伴随着思考的,而当我们得到一个答案后,一轮成长也就完成闭环。但我们对过去经历的看法,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于是,新一轮成长悄然开始。欢乐、痛苦、唏嘘、释然,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