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图
马原2020-2021试题

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以下不属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是(D)

    A.《神圣家族》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3.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D.永恒运动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4.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D)

    A.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B.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C.存在与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存在与思维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5. 毛泽东指出,(B)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A.调查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实事求是

  6.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D)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分析的观点

  7.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带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火车头”是(A)

    A.革命 B.改革 C.科学技术 D.阶级斗争

  8. 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B.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C. 唯物史观的代表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

    D. 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分工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9. 马克思把(C)称为“商品的惊险跳跃”

    A.劳动凝结为商品

    B.货币转换为资本

    C.商品转换为货币

    D.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10.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入手点是(B)

    A.商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商品拜物教

    D.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1.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A.活劳动与死劳动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12.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C)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3. 在资本循环中,剩余价值产生于哪个阶段(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售卖阶段 D.以上三者都不是

  14.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用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公式是(B)

    A.m/v

    B.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C.c+v+m

    D.m/c+v

  15.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资本家一般率先追求(C)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原始剩余价值

  16.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意味着(C)

    A.资本主义服务世界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C.经济全球化已经萌芽

    D.帝国主义统治世界

  17. 资本主义的当代新变化不包含(A)

    A.股份公司的出现

    B.终身雇佣制度

    C.金融危机全球化

    D.政治体制颠覆

  18. 以下属于列宁论述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著作是(B)

    A.《乌托邦》

    B.《国家与革命》

    C.《资本论》

    D.《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9. 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尝试的是(A)

    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第二国际 D.新民主主义革命

  20. 以下符合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顺序是(C)

    A.《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巴黎公社

    B.《乌托邦》——《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D.《乌托邦》——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二、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请简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现实意义)P28

  2. 简要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并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

  3. 请简要论述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商品的,并评价其商品拜物教思想。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是指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一种颠倒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人们把自己创造出来的商品当作具有神秘而超越人类意志和控制的力量的东西来崇拜和服从,忽视了自己之间的直接社会关系,而把自己看作是通过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才相互联系起来的个体。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思想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思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一种虚幻和迷惑性的表象,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异化、不平等、矛盾等深刻问题和危机。马克思认为,要揭穿和消除商品拜物教思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三、材料分析题(By GPT)

(每题15分,共30分)

1

材料A:据相关媒体报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8时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等表示深切悼念,全国人民群众特别是长沙民众前往送别,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场面令人感动。

材料B:前不久,一头蓬松的头发、一个双肩包,一手拿着一瓶1.5升装的矿泉水,一手指着塑料袋装的三个大馒头,面对采访,眼神羞涩,语气淡定……近日,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接受采访的视频刷了屏。人们不经追问,“韦神爆红,我们在惊叹什么?!”

材料C: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问题:

  1. 简要指出材料A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原理。(5分)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材料A介绍了袁隆平作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进步。他的逝世引发了全国人民群众特别是长沙民众的深切悼念,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他的敬仰和爱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和支持。
    • 生产力决定社会历史发展。材料A展示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杂交水稻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袁隆平所从事的杂交水稻事业,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先进事业。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A反映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事业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完善的科学精神。袁隆平不仅在理论上阐明了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而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试验和验证,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使杂交水稻从实验室走向田间,从中国走向世界。袁隆平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是正确有效的。
  2. 根据唯物史观,说明材料A与材料B有何共同之处。(5分)
    • 都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还是韦东奕在数学领域所展现出的卓越才华,都表明了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 都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无论是袁隆平还是韦东奕,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条件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成长为优秀的科技人才。他们的成长过程,体现了我国在教育事业和人才工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体现了我国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之栋梁。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3. 根据唯物史观,指出材料C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5分)
    • 强调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我们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这一论断,体现了对我国发展所处阶段和面临形势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对我国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对我国发展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指引。
    • 强调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我们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攻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支撑作用。这一论断,体现了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对我国科技创新前景和方向的充满信心,体现了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部署。
    • 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 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和实践检验真理,坚持统筹协调和系统思维,坚持创新发展和开放合作。这一论断,体现了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不断弘扬。

2

材料A:2020年12月4日,“内卷”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作为网络流行词,“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材料B:最近发现,一个新词迅速蹿红年轻人社交圈,就是“躺平”。“躺平”大意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材料C: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他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问题:

  1. 从材料A现象到材料B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分析批判。(8分)

    从材料A到材料B,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心理状态的关系。材料A中所描述的“内卷”现象,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竞争加剧的表现。而材料B中“躺平”现象,则是个人在面对社会竞争和压力时出现的心理状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我们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识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心理状态的相互关系,反对单纯地把社会问题归因于个人心理因素的错误观点。只有通过改革和调整社会机制,缩小社会资源分配的差距,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2. 简要分析材料C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语的理论意义。(7分)

    材料C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核心思想。他强调,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当在坚定前进信心的同时,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不懈奋斗。这表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认为,青年是具有历史使命的活力军,是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应当立志成才,成为时代的新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观点对于引导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论述题

(每小题20分,共20分) 经过本学期系统学习,请以任课老师课堂上提到的某个案例或某些案例为线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说明 、 分析和论证 , 进而阐发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体会。(基本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体现本人见解。没有实例或捏造实例的,扣5分)

  • 人的意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为什么?(P37)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达不到人类智能的层级,无法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可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们决策,但无法代替人们以知情意统一为基础的整体决策。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机器人从根本上说是机器而不是人类,它不可能真正具备自立、自主、自觉的社会活动,难以成为独立的具有行为后果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机器语言的本质是单调地处理数字或规则性地操作符号,既缺乏自然语言的意义向度,也不具有自然语言以言行事的实践功能。

    第四,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的。比如潜意识,它是人类意识的特有结构,是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真实地发挥着作用,但人却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它,更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它。其中,直觉思维是瞬间完成的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领悟,由于它绕开了逻辑推理,所以人们往往只能描述其心理状态,而无法化约为数字信号。

    当前,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中,可以预见它在未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要以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思考和把握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不当应用风险的研判和防范,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走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 容貌焦虑现象(G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从这些原理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容貌焦虑现象:

    • 容貌焦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被剥夺和异化,人们的需求被操纵和扭曲,人们的意识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支配。容貌焦虑就是一种表现在外貌上的人格异化,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的缺失和追求2
    • 容貌焦虑是阶级斗争的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容貌焦虑不仅是一种个人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反映了不同阶级之间在物质资源、文化资源、政治权力等方面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容貌焦虑也是一种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工具,通过制造人们对自身容貌的不满和恐惧,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2
    • 容貌焦虑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4。实践活动既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容貌焦虑就是一种由于实践活动与客观条件或主观意识之间存在矛盾而产生的心理状态。例如,当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可能会将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外貌不够好看,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解决办法2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下,容貌焦虑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要克服容貌焦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包括:

    • 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争取更多的平等和自由2
    • 坚持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从实践中获取真理和发展真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4
  • 华为选择不上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从这些原理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华为选择不上市的原因和意义:

    华为选择不上市是一种自主创新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华为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长期致力于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拥有大量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在5G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华为选择不上市,就可以避免受到资本市场的干扰和约束,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选择不上市是一种抵制外部压力的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对世界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当今世界,美国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试图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干涉和制裁。华为作为一家中国企业,一直受到美国的打压和封锁,被指控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华为选择不上市,就可以避免受到美国及其盟友的监管和制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发展空间。

    华为选择不上市是一种坚持理想的彰显。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而理想是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目标。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很多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华为作为一家社会主义企业,一直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以“让世界相连、让人类进步”为使命。华为选择不上市,就可以避免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和束缚,更加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下,华为选择不上市是一种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性选择,体现了华为的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理想情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华为就完全不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参与,而是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灵活地运用各种融资方式和渠道,如发行债券、设立投资基金等6,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

  • 中西医争论

    首先,我们要承认中西医都是人类医学文化的宝贵遗产,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现实的价值。中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一种传统医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和人体的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西医是近代以来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医学,它是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通过否定和改造西方古代医学而形成的,它反映了近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界和人体的认识,体现了现代文明的特点和优势。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中西医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都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影响。中医是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完善的,它受到了封建思想、哲学、宗教等因素的制约,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健康的忽视和压迫。西医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它受到了资本主义思想、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对人民健康的剥削和控制。因此,中西医都不能脱离其社会历史背景来孤立地看待,也不能把其中任何一种神化或妖魔化。

    再次,我们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科学实践为标准来看待中西医争论。中西医争论不仅是医学领域内部的争论,更是中西文化、中西社会制度、中西国家利益等方面的争论。在近代中国社会中西冲突的背景下,中西医争论也成为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侧面。因此,在看待中西医争论时,我们不能忽视其政治性和阶级性,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科学与非科学、进步与落后、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对立。我们要从维护中国人民健康利益、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与发展等方面出发,既批判中西医各自存在的缺陷和错误,又肯定中西医各自具有的优点和贡献,既反对盲目排斥或崇拜西医,又反对顽固保守或抛弃中医,既主张发展和创新中医,又主张借鉴和吸收西医,既坚持中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主张中西医的交流和合作,既尊重中医的传统和特色,又追求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 芝诺佯谬和飞矢不动

    •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是运动着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从这个角度看,芝诺佯谬和飞矢不动都是片面地夸大了静止而否认了运动,忽视了事物的整体性、变化性和发展性。它们把运动看成是由静止状态组成的离散现象,而不是连续的过程。它们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绝对的、静态的、可分割的量,而不是相对的、动态的、不可分割的质。它们把事物看成是孤立的、固定的、简单的个体,而不是联系的、变化的、复杂的系统。
    •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动力、标准和目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从这个角度看,芝诺佯谬和飞矢不动都是脱离实践而进行空想式推理所得出的结果。它们没有考虑到人类在实践中对运动现象所作出的科学观察、测量和控制。它们没有考虑到人类在实践中对运动规律所作出的正确反映、利用和改造。它们没有考虑到人类在实践中对运动概念所作出的具体、历史和相对的界定。它们没有考虑到人类在实践中对运动问题所作出的创新、发展和解决。
    •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一个基本原理是辩证法,它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由于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质量互变的,事物在数量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产生新的事物。从这个角度看,芝诺佯谬和飞矢不动都是违背了辩证法的原理。它们没有把握事物的联系性,而是把运动分割成无数个孤立的静止状态。它们没有把握事物的发展性,而是把运动看成是无穷无尽地重复同一状态。它们没有把握事物的质量互变性,而是把运动看成是数量变化而不涉及质变。

    综上所述,用马克思原理分析芝诺佯谬和飞矢不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芝诺佯谬和飞矢不动都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否认了运动的客观实在性、可知性和辩证性。
    •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识的、不断发展的现象,它是由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的,它表现为质量互变的过程。
    • 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和改造运动现象,利用和掌握运动规律,创造和解决运动问题。
本文收录于 本科课程 (14/20)
上一篇
CE1 流体流动
下一篇
马原考前10min复习文档
本文收录于 思修类 (2/4)
上一篇
毛概2023复习文档
下一篇
马原考前10min复习文档

发表您的看法

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若该问题持续出现,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