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图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小王子》

编者按

存在主义诞生于20世纪,起源于德国,兴盛于法国。其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充满危机与动荡,人们面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威胁,理性、乐观主义受质疑。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世界荒谬、人生痛苦、向死而生、自由与选择。

《小王子》体现了很多存在主义观点。书中描绘了各种荒诞的人物,如国王、酒鬼等,展现世界的荒谬性。小王子离开星球探索,是对自我存在的追寻。他在与狐狸的交往中,明白要用心去感受世界的本质,这体现了存在主义对真实存在的主观体验。并且,小王子面临是否留下陪玫瑰、是否回星球等选择,反映了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小王子离开地球隐喻死亡,也体现了存在主义认为的“死亡是生命一部分”的观点。

本文尝试从“作为本真存在化身的小王子”、“小王子与玫瑰以及与狐狸之间的‘我-你’关系”和“小王子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告别地球”三部分来探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观点,将已发表的论文分解并按主题整理摘录。部分论文的引用未获得原作者同意,敬请谅解。

成书背景

宁娴《复归本真:童话〈小王子〉的存在主义意涵》

对存在主义有些了解的读者,很容易从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中捕捉到熟悉的气息。这没什么好意外的,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 (1900年至1944年) 正是存在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时期。圣埃克苏佩里曾在书信中表示,自己年轻时十分喜爱尼采。而后者同克尔恺郭尔一起,被视为存在主义理论的奠基式人物。

罗维《寻求心灵与世界的统一——文化哲学视阈下经典童话〈小王子〉的深度解析》

目睹人类在 20 世纪以来物质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理性主义中的精神溃败,西方智者开始质疑和反思曾经辉煌的欧洲文明。著名法国作家兼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在其所有文学作品中便反复阐述了与时代之病息息相关的哲学思考,其生前的最后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小王子》(英文版于 1943 年在纽约出版)堪称其所有思想经验的凝练与结晶,只不过因其童话的形式,《小王子》的思想意义被学界有所忽视。

概论

宁娴《复归本真:童话〈小王子〉的存在主义意涵》

大写的存在主义者认为如何克服异化 (alienation) 是哲学家们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因此大写的存在主义者需要为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描述。这种存在主义的描述既强调了人与世界的相互依赖,又突出了人的存在的独特性,由此解决了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对立。存在主义者还对异化的其他维度进行了揭示,如人与自身、与他人的疏离,并且论证人类应当摆脱日常的“不诚”状态,走向“本真”的存在。在存在主义者看来,这种本真的存在就在于畏的经验中,在于对死亡的敬畏中,在于荒诞感中。由此,昭示出一种存在的自由,一种重新审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伦理学。因此,参照上述“大写”的原则,对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作品《小王子》 (1943年) 进行存在主义的分析是可行的。

……

或许作者认为,只有成人读者才能透过表面清浅幼稚的文字,领悟到故事内含的深意———小王子作为一个纯真的形象是对现代人虚无生存状态的反讽。

……

来自外星的小王子在游历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非本真存在的“大人”们。他们要么依照被设定的角色而表现,要么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为此,小王子感到孤独。在这颗个性特征消弭、虚无蔓延的地球上,他找不到一个能够做朋友的人,直到他遇到狐狸。狐狸教会小王子只有自由地选择为“你”负责,从而在“我-你”相遇中融入“你”的世界,人才能实现本真的存在。领悟的小王子,做出了回到曾经一走了之的星球家园,回到玫瑰身边的决断。他回归本真的途径是死亡,即以“向死的自由”复归本真的初心。

作为本真存在化身的小王子

杨海能《论〈小王子〉的本真性》

他的星球上,小王子最重要的工作是打扫星球,清理星球上的猴面包树,因为“这是个纪律问题。”在小王子的星球上,也有好草和坏草,猴面包树就是可怕的坏草,当它是种子的时候是看不出来可怕的,因为“一棵猴面包树苗,假如你拔得太迟,就再也无法把它清除掉。它就会盘蹈整个星球。它的树根能把星球钻透,如果星球很小,而猴面包树很多,它就把整个星球搞得支离破碎。”这就如同自我的坏的品质,如果一个人不及时地看到自己存在的这些问题,那他们被置之不理,会越来越强大到侵烛这个人的品性,腐烛他自我的自然本真性。正如小王子所说:“这是个纪律问题。”

他也有着自己的乐趣:看夕阳西下,来排解苦闷;保护她的玫瑰不被小羊吃掉,搞清楚花的刺的作用是正经事,保护自己认识唯一的花不被毁掉是比红脸先生算账更重要的事情;甚至当他说起花可能被吃掉时突然泣不成声,可见那朵玫瑰花对他的重要性,是能使他感到幸福的存在。他爱慕玫瑰花的美丽,并细心照料。

在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出走之前,他在自己星球上的所作所为都是他的自我本真性的自然表现,有对自我的反思,清理;对美好的事物的喜爱与呵护。这两个方面,象征着人类反思自身,美化自身并欣赏美的能力。而这,是自我的自然本真性中非常有价值的构成,并且“一清早自己梳妆打扮结束,也应该给星球梳妆打扮”“这是一个生活纪律问题”。人们应该将自我反思与清理的事情当做一个严肃的纪律性的问题来对待。许多人却放弃了这样的事情,不再反思,清理自身,甚至丧失了这种反思的能力,陷入了危险中,这是小王子忧郁,也是作者担忧的部分,并以此来警示世人。

潘虹《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童话书写》

当来自陌生星球独居的小王子抵达人群聚集的地球之后,感受的竟是从未体会过的无尽孤独,这无疑是对荒诞现实世界的有力嘲讽。小王子纯真心灵关照的正是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危机,即大人们似乎更沉迷物质欲求,忽视倾听来自主体内心的真音。正如小王子自己所说,“眼睛是什么也看不见的,珍贵的东西应该用心灵去倾听”。忘却了自我内心世界,也就迷失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作者著写《小王子》的目的并非单纯揭露和指责现实社会中人类的虚无荒诞,而是希望小王子的心声能够唤醒成人们的珍贵童心。

宁娴《复归本真:童话〈小王子〉的存在主义意涵》

他情感真挚、想像力丰富,既不世故也不拘泥。他的言行表现反衬出“大人”们的荒谬可笑,他的见闻描述出现代人浑浑噩噩的生存状态:他就是存在主义所宣扬的本真化身。

存在主义宣扬人天生是个性化的、本真的存在,但现代社会生活的非本真性导致了人的异化。克尔恺郭尔在一篇早期的论文《现今时代》中指出,现代社会是由多数原则所主导,忽视了个体的品格和价值。……存在主义者认为,只有认识到自我作为独特个体的价值,拒绝泯然众人矣,人才能真正成为本真的存在。

“本真性” (Eigentlich) 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在海氏看来,“本真性”和“非本真性”都是“此在”,即人存在的内在可能性,在非本真的映衬下,本真才得以被揭示、凸显出来。非本真状态是存在的“沉沦”状态,是对存在意义的遗忘;本真状态则是向着存在境遇的可能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作为本真的“此在”,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来实现这种可能性,而不是由外部力量,即由他人来定义、决定“我”的存在。

……

与作为大人的“我”相比,小王子对现代社会的虚无危机更为自觉,表现出对技术世界的批判性态度。当他得知“我”是驾驶飞机来到沙漠时,他说乘坐飞机不会飞得太远。这意指技术理性无法丈量广博的心灵空间。在圣埃克苏佩里的设定中,来自地球外星球的小王子,具有未受虚无侵染的孩子般的天真气质,因而能够清楚地发现“大人”生存状态的荒诞。

来自外星的小王子总共到访了七个星球,地球是最后一个。在来到地球之前,小王子到访的六个星球上,分别独居着国王、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独居是对现代人孤独状态的比喻。在存在主义看来,他人作为媒介是自我实现所必需的,没有他人的世界是残缺的、意义不完整的。借由这些形象,圣埃克苏佩里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虚假性、荒谬性进行了讽喻。

……

存在主义崇尚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以及自由意识,批判人们唯理性是举的妄自尊大。完全由理性充塞的、缺乏情感和想像力的心灵定会干涸。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正是理性的僭越造成了人同自己、同社会的异化。小王子的目光所及展现了异化的人的生存窘境:国王、地理学家、商人、酒鬼、爱虚荣的人,也包括点灯人,虽然他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如“常人”般非本真地生活着。然则,与本真自我的不协调恰是自由行动的基础,“大人”们不应再退避在自欺之中,而应为自我创生担负起责任。这一将自我视为个别存在的勇于担当,也将影响到他人,帮助他人认识到真正存在的意义。

小王子与玫瑰以及与狐狸之间的“我-你”关系

潘虹《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童话书写》

小王子通过与狐狸的接触认识到,自由选择的行动需要坚持,更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只有这样,自我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他既然选择了为玫瑰浇水、遮风、除虫,为它倾注所有心血和美好时光,那么从此以后他都要对自己驯养过的玫瑰肩负起责任。如果背弃这种责任,那么原先他的行动付出和情感浇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小王子的玫瑰花也就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小王子生命的价值也会随之消解。由此可见,责任和行动一样重要,责任的坚守与承担不但决定了生命个体自由选择行动的意义,也决定生命存在的全部价值。正因如此,小王子只有在陪伴自己喜欢的玫瑰,看到它茁壮成长时,内心才会充满幸福感。

吴双《略论〈小王子〉的存在主义意义》

后来,小王子驯养了狐狸。于是狐狸的生命充满了阳光,它拥有了麦子的金黄。它不奢求从小王子那得到什么更为实在的东西,它只想拥有听风吹过麦田的声音和看麦子的金黄的幸福感觉,那就是它生命的意义,就是它存在的价值。它选择了与小王子发展一段注定不会长久的友谊,只想拥有那份感受,那似乎已足够它享用一辈子,因为它的生活再不会像捕鸡那样单调乏味。这就是狐狸的选择。狐狸向来被视为“善疑”、“狡猾”的代表,其实它也是孤独的化身。就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里说的一样,人都有“爱的需要”,狐狸也不例外。它认识到了自己的孤独,于是选择被驯养。它的“驯养”一词让小王子感动,也使自己从小王子那里得到了爱和关怀。

杨海能《论〈小王子〉的本真性》

驯养就是建立感情联系,作者在这里提出的用心去驯养而建立的联系是与赤裸裸的物欲关系相对抗的,排除了物欲。狐理要求小王子驯养他不仅仅建立了一种相互需要的联系,使其成为相互的惟一,这是身份的认同的建立,而且给他的生活带来阳光,“人只能了解自己驯养的东西⋯⋯现在那些人再也没有时间去了解什么啦。”因为“这件事记得的人不多了”。

只有这样,换来的才是美好的感受与收获,如小王子带给狐理的美好感受。并且人们也因此拥有了一些属于自我的性质与收获,这是人从外在社会中得来的。

……

爱是驯养,驯养后更要主动承担的责任。即在与外在世界交往中,自我身份界定是需要用心去建立,而且何种身份关系值得用心经营更加需要自我努力思考:“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界定了自我的身份就应该承担身份所该有的责任,是对这个关系中他人的责任,是抛弃了其中的欲望的主动自愿的承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本真性的丰富与坚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

宁娴《复归本真:童话〈小王子〉的存在主义意涵》

狐狸令小王子明白“驯养”的含义。故事中所谓的“驯养”就是存在主义的“我-你”关系。

……

存在主义主张凸显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但其所谓的个体并非孤独、与他人隔绝的个体。恰恰相反,在存在主义看来,我们是关系的存在。“在这个关系中,具有悖论意味的是,通过某种交流,主体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境遇。”存在是一个开放的场域,主体与客体相会于此,并联结在一起。现代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人们把客体当作被征服、被操控的对象,并且随着人们掌控客体能力的增强,人们也日渐与客体隔绝,与他人,乃至与自然疏远。对象化的态度不止戕害着客体,也造成了人的心灵之泉的干涸,“因为主要的养料不是来自事物,而是来自连结事物的纽结。不是钻石,而是钻石与人的某种关系,使人滋养”。因此,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倡导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的概念。生存不是主客体二分的对立与操控,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相互之间的交往、对话。马丁·布伯将之阐发为“我-你”关系。在布伯看来,人为了生存及其他需要,将周围的他人、万物当作与自己分离、对立的客体,从而使与自我关联的一切在者沦为满足自己欲求的工具。

在童话《小王子》中,圣埃克苏佩里将玫瑰和狐狸做了拟人化的处理,使之兼具了物与他人的双重特性。存在主义者认为,无论是对物还是对他人,“我-你”的关系都是适用的。小王子与玫瑰、狐狸之间的关系便具有“我-你”关系的特征。

……

因为爱,玫瑰和小王子都试图以敞开的态度接纳彼此。他们都热切地希望,“他与我既可以相互理解,又可以生活在与世界的崭新关系之中,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相互显露自己”,但因误解了自己在对方的“注视” (Le Regard) 下的自我形象而失败。由于他人的注视,“我”的存在显现出一种新结构,成为“我的为他的自我 (self-for-other) ”。但无论“我”的意图以及自我感觉如何,“我”并不能确知自己在他者眼中的样子。就好像小王子眼中玫瑰的娇嗔无理,以及玫瑰眼中小王子对自己无怨言的宠溺,他们都错误地知觉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样子。“我-你”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渐澄明的过程,面对曾经只是一个异在的他者,无法理解的挫败感以及不被理解的孤独感是自我不可避免的经历。

他对玫瑰对象化的态度,令他局限于玫瑰的外在化表征,把所有的玫瑰都认作同质的,并据此为自己的星球丧失了独特性变得平淡无奇而感到伤心。直到狐狸出现,用“驯养”的道理教小王子明白了“我-你”关系的真意。狐狸告诉小王子,在建立感情联系之前,小王子和自己是无涉的独立个体,只有在“驯养”关系形成后,他们之间才能相互了解。……对狐狸来说,小王子作为“你”不是某种属性,更非可被经验的本质,而是充盈于整个世界的存在,“万物皆栖居于他的灿烂光华中”。

如何“驯养”呢?狐狸回答,需要耐心。“你先离我远一点,像这样,在草地坐下。我用眼梢瞅你,你一句话也别说。语言是误会的源泉。但是,每天,你可以靠近一些坐……”以两个人的对话为例,他们感情交融、互相领会、话语投机,可谓琴瑟相调,但也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沉默不代表交谈的中断,真正的交谈可以是言语之外的默会。甚至可以说,正是沉默让人能够有真正的言语,喋喋不休反倒是无用的废话。

……狐狸如同一位哲人的化身,向小王子指明,一旦小王子融入了玫瑰的世界,相辅相成的,一旦小王子将玫瑰纳入自己存在的情境中,小王子与玫瑰关系便具有了“我-你”的惟一性。也就是在那时,小王子将体验到不同往常的生命融合之感。作为对这个时刻、这一感受的回应,小王子应当对玫瑰负责。

小王子与玫瑰之间的关系是生命本质的“我-你”相遇。玫瑰不再是满足小王子需求(即使是爱的需求)的对象,小王子注视、倾听、付出行动,以“我”全部的生命与“你”玫瑰的灵魂相遇,从而小王子的整个存在都充满着玫瑰香味的光明。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作为境遇中的存在,本质上与自然、与世界密切联系。现代人割裂了自己与自然万物的联系,于是成为无根的存在。人们感到不知所求的空虚,变得目盲耳聋,焦虑不安。圣埃克苏佩里写道:“在这一个生命与生命为邻,花与花在风中相迎,天鹅认识所有天鹅的世界上,惟有人类却自甘寂寞。”惟有正视自己的生存境遇,以超越的态度看待我们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建立“我-你”关系,人才不负为本真的存在。与大人们的苍白自我形成对比是,小王子的人生丰盈而完整。因为与玫瑰花、狐狸、飞行员“我”的关系融入了他的生命中。“它”不再是对象化的外在存在,“它”与我建立了联系,变成了“你”。“你”给“我”的生命带来非凡的意义,就像不会随时间流逝而隐退的人生底色,使“我”真正认识了自己。

小王子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告别地球

宁娴《复归本真:童话〈小王子〉的存在主义意涵》

小王子已经来到地球一周年了。他目睹了地球上大人们种种虚无的怪现状,并在狐狸的帮助下,领略到“驯养”关系的意义。他还帮助飞行员“我”在实质上以及象征意义上找到了超越生存困境的道路。是时候该离开了。小王子即将返回他的小小星球,那个他以为一去不回的地方。离开的方式是死亡。作为本真存在的小王子,通过死回到原来的家园,并决定要为自己所爱的玫瑰花负责。这种方式象征着存在主义“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就死亡在存在中的地位与意义,海德格尔与萨特的观点差异极大:海氏以为是死亡成就了存在,而萨特则认为死亡对存在而言是一个荒谬的既定事实。就小王子所代表的意向来看,本文认为更符合海氏对死亡的态度。但有关死亡中的自杀现象,本文将结合萨特的死亡观予以说明。纵然海氏与萨特对死亡的态度存在分歧,但二者在把死亡看作是对存在的背书,主张人要担负起生存的责任感、使命感上的态度是相似的,相应的,在反对轻生的立场上也是一致的。

存在主义关注像痛苦、死亡这样的生存境遇,主张我们借此感受生存的有限性,并体会“超越性”对我们生存基础的暗示。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死亡通过将自我的实存逼入绝境使我们达到内心的独立自存,“只要我们睁着眼睛迈进边缘处境,我们就成为我们自己了”。伽达默尔则指出,人所具有的生存意识包括两个方面,既面向对过往的回忆,也指向对未来的展望,因此即使面临生命的终点,希望也将战胜懦弱。作为人类,我们是受尘世约束的生物,死亡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限度。存在主义对死亡所规定的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持肯定的态度,把死亡看作是人复归本真的条件。存在主义者对死亡持有一种勇敢而崇高的态度:人应当拥抱死亡这一作为此在最突出的必然性,在生存紧迫感的促进下,积极地承担对自己命运的筹划。“向死”的人生态度不是对死亡含糊、回避的态度,也不是“时时刻刻去念叨死亡,去追逐死亡,或坐等死亡的来临”,而是把死亡作为自我最为内在的可能性看待,反观生存的意义。“把死亡带进我们自己,虽然十分可怖,倒也是一种解放:它使我们从那可能席卷我们全部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我们展开本质的‘筹划’,借此我们便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仅属个人的、有意义的自己的生活。”海德格尔将这种状况称为“向死的自由”,也即“向死而生”。

小王子对“我”说,他离开的方式像死,其实只是脱离了沉重的肉身。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小王子的行为算是自杀吗?如果是,那么这似乎是与存在主义的死亡观相冲突的。存在主义主张通过将死亡看作是人所无可逃避的宿命予以正视,从而人才可能过一种真实的人生,但却并不因为人生是一段由生到死的自然过程而将死亡视作和谐从容的乐章。……对于自杀,叔本华和加缪的一致性结论是:“自杀是对人的心灵决意反抗的那种荒谬性与无意义性的一种投降”。……自杀虽然是人自由的选择,但作为一种自行终止“自为”可能性的行为,它与存在主义所主张的对生命的激情投入以及责任意识是背道而驰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躯壳对于小王子来说,并不能等同于身体对人的意义。小王子是不属于人世的肉眼凡胎,如此他才能跳脱出凡俗众生所不自知的沉沦,就像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启示。因此,萨特的认为死亡终结了人面向未来的筹划的观点,对小王子不适用。小王子的死亡不是放弃自我责任的懦弱缴械,也不是偶然性、荒谬性的事件,而是启示的组成部分。死亡对小王子而言是还乡,但对飞行员“我”而言,则是心灵上更为深刻的震动,因为“我”是从人的角度看待死亡的。甚至可以说,小王子是用本己的死亡促使“我”从对死亡的闪避中觉醒,以本真的、整体的态度直面生命。

潘虹《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童话书写》

童话中小王子离开地球六年之后,“我”对他依然念念不忘,心情难以复归平静。是小王子帮“我”寻回了孩提的童真和童趣,但是“我”依旧要复归现实的生活世界。和小王子的偶遇尽管发生在沙漠,却比繁华的世界更温暖、更动情。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真诚友好地对待自我和他人,肩负起行动的责任,践行爱的真谛,复归生命的本质也许是更重要的。童话中,小王子喜欢的星辰世界是纯净的,它们没有尘世间的功利色彩,所以值得永远珍惜。失去小王子的“我”虽然有所失落,但“我”也因为“得到”了小王子喜欢过的漫天星辰,而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这无疑对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有重要启示:只有回归人性的本真,拒绝被荒诞的现实异化,人类才能获取真正的幸福。

结语

宁娴《复归本真:童话〈小王子〉的存在主义意涵》

地球上的虚无之霾已经散去,本真重新回到我们心间,这就是圣埃克苏佩里的期望。而这要从一个自问开始:“绵羊把玫瑰花吃了还是没吃?”

杨海能《论〈小王子〉的本真性》

莫洛瓦就曾把《小王子》中的哲理比为一座大教堂或布满星空的天穹一样无所穷尽。总的来说,这套哲学思想体现为一种人性上的孤独,在带有缺陷的人性个体上保持至真至善的孤独,所以在这种孤独中执著地寻找某种人生价值就显得那么弥足珍贵。这样作者就间接抨击了现实生活中带有缺陷性的价值观,从而试图在精神上捍卫人类的至真家园。

本文收录于 荒诞与孤独 (14/28)
上一篇
等爱的狐狸
下一篇
成为自我的勇气
本文收录于 《小王子》 (3/4)
上一篇
等爱的狐狸
下一篇
成为自我的勇气

本文来源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知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网

发表您的看法

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若该问题持续出现,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